close

 


 


    談起基隆無法不說中元普渡也是中元祭的開始。


基隆人不可不知其起源。



雞籠中元祭的緣起

    早期渡海來台的漢人,大多以同鄉、同村或同姓集居,形成大小村落或市街。由於各操不同的家鄉方言,彼此的原鄉信仰不同,風俗習慣也各異,遇有利益衝突,則易釀成爭端,嚴重時則導致械鬥。漳、泉人常因農田境界或灌渠道路發生衝突。

    咸豐元年 (1851)8月,又因小事在獅球嶺的不遠處「魴頂」(南榮公墓)引發大規模械鬥,死亡百餘人。漳、泉相仇,常起紛爭,地方士紳相約出面呼籲收集遺骸,以撫平亡靈,建老大公墓。於蚵殼港(西定河)後來遷建嘉仁里石山現址。

    咸豐四年 (1854),漳、泉士紳為謀求革除之陋習,並超度抗荷、抗西之烈士以及在械鬥、渡海、瘟疫死難之先民孤魂,乃沿襲中原風俗,議定每年農曆七月舉行中元普度醮祭。

    自咸豐五年(1855)開辦,抽籤結果由張廖簡、吳、劉唐杜、陳胡姚、謝、林、江、鄭、何藍韓、賴、許等十一姓輪流主持普度事宜;參加範圍包括金包里(金山)、雞籠、三貂、石碇等四堡。



    咸豐五年(1855)開辦之初,由碼頭元發號苦


勞間承辦,後改由慶安宮承接。基隆市中元祭依


例,於農曆七月一日凌晨十二點整,在老大公廟


舉行開燈式,俗稱「起燈腳」。由地方首長按鈕


點燃數千盞「普度公燈」,照引老大公及諸好兄


弟回人間享受供養。中午兩點「開龕門」,象徵


迎接先靈及水陸孤魂來到人間遨遊,八月一日下


午六點「關龕門」,為中元祭畫下句點。




     主普日前一日,即七月十四日在慶安宮前豎燈


篙,燃燈七盞吊掛篙上,照引四方幽魂,燈篙愈


高,普照愈遠,其招引孤魂亦愈多,祭品亦需愈


加豐盛。當晚並舉行「放水燈」儀式,藉以引請


溺死的孤魂上岸享用,讓水燈先在市遊行之後再


到望海巷燃燒、流放水燈。達到中元祭的最高潮


七月十五日舉行中元普渡,為中元祭畫下休止符


 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報馬仔 的頭像
    報馬仔

    山頭木頭糟老頭

    報馬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