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冬颱豪大雨警報,老伙人淺眠被落雨吵起床才三


點。閒下無事就來講古。說到基隆歴吏一定要有


的所在就是老大公廟,閒話不說,直道其詳。



1723年(雍正元年),有一批漳州人從八里坌移居雞籠牛稠港、虎子山,建崁仔頂街,是基隆市街創建的開始,乾隆年間,又建新店街及暗街仔,基隆從此以後就漸漸擴展,漁業也開始起步。

  泉州人向基隆移墾的時間約在乾隆年間,比漳州人稍晚,有的循基隆河谷溯源而上,有的從北海岸走陸路過來,由於基隆港區已被漳州人佔領,泉州人只好往河谷及山地發展,向平埔族人租地耕作,在基隆河中游逐漸創建了暖暖街市。從大陸渡海來台的移民,大多以同鄉、同村或同姓集居,形成大小村落或街市,由於各操不同原祖籍地的家鄉方言,彼此的原鄉信仰不同,風俗習慣也各異,遇有彼此間的利害衝突,則易釀成爭端,嚴重時則導致械鬥。
  械鬥源起於中國內地的姓爭、鄉爭,而台灣則發生各屬分類械鬥,如閩粵械鬥,同為閩人,亦有漳泉械鬥,同為泉人,也有頂郊、廈郊之拼,所以稱為分類械鬥。台灣的分類械鬥起自於乾隆時代,道光、咸豐年間最盛,光緒已近尾聲,日治時期則完全終止。

  咸豐初年,基隆街的漳人與暖暖街的泉州人以魴頂(今南榮公墓)為界,因放牧互有走失牛羊,或爭耕地,或耕作物被踐踏,時因細小之事而起械鬥,咸豐三年,漳泉人士在魴頂發生大規模的械鬥,死者有一百零八人,為基隆歷來最大的械鬥。

  當時,漳州人有人提議糾集報復,但地方重望者則呼籲暫綏報復,先行收埋遺骸,超渡亡魂,以免冤鬼作祟,於是合埋於蚵殼港河畔{西定河}(今之成功二路),後日人建築軍眷宿舍,遷到安樂區嘉仁里石山,建老大公廟。

  自咸豐五年起,每年七月中元由十一姓輪流主普,開關鬼門,為基隆每年七月盛大中元祭之緣起。



電腦看久眼睛皮一直掉下來,唉~~~吃老無路用了。擱來睏,另工才擱講。吾神去也了~~~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報馬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